我國的人工砂石料應用早開始于上世紀60年代初建設的貴州貓跳河水電站,采用性能落后的錘式破碎機生產人工砂,且規模較小。人工砂石料在國內的生產及應用還處于一片空白,如何進行人工砂石系統破碎和制砂設備選型及如何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生產成本等,都是要在實踐中探索的問題,人工砂石技術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漫長的探索階段,這一階段一直延續上世紀80年代末。
進入90年代以后,水電開發的步伐加快,二灘、小浪底、萬家寨、大朝山、三峽等一批特大型水電工程的相繼開工建設,為人工砂石技術的成熟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尤其是二灘、小浪底工程,主體工程均采用國際招標,外商的直接參與,帶來了包括人工砂石技術在內的許多國際先進的設備及技術,這對于我國人工砂石技術的成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二灘砂石系統加工規模為1000t/h,設備先進配套,設計布局合理,其多級破碎+制砂的多重閉路循環工藝及依據地形布置的地下豎井式骨料儲倉,使人耳目一新。特別是系統布置采用了地面、地下、空間立體式的布置,成品骨料全部儲存于山體中開挖的豎井之中,不但解決了場地狹小的難題,而且利用骨料自身重力完成了骨料的垂直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