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銅鉬礦礦石性質較復雜,為合理有效的回收銅資源,該廠通過分析礦石性質,提出了兩種選銅工藝,并進行了具體的試驗對比,終選定出較好的選銅方案,經實踐,選礦指標較好,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礦石中銅品位為0.63%、鉬品位為0.011%,屬典型硫化銅鉬礦石;礦石中主要有價元素為銅,除銅礦物外,其他可利用的元素含量均很低。銅礦物主要以原生硫化銅的形式存在,其銅分布率為77.87%;其次以次生硫化銅和氧化銅形式存在,其分布率分別為17.46%和4.76%。粒度分布不均勻,且易泥化的礦物較多(如蛇紋石、綠泥石),部分銅金屬分布于-0.037mm粒級,這是導致該礦石難選的主要原因。
根據原礦銅物相分析結果可知,礦石中銅礦物以原生硫化銅為主,含有一定量的次生硫化銅和氧化銅,這將對浮選回收率產生一定的影響。為合理利用該銅礦石資源,選礦廠進行了2個不同試驗流程的探索試驗,對磨礦細度、浮選藥劑及浮選指標等參數進行了對比。試驗流程1為磨礦分級-1粗2掃拋尾-精礦再磨-1粗4精3掃工藝流程試驗,試驗流程2采用分階段磨礦-脫泥浮選工藝。
1、試驗流程1
試驗流程1先將原礦進行磨礦分級,再經過1次粗選、2次掃選,可拋掉57%以上的尾礦,泡沫產品經再磨,在再磨細度為-0.074mm90%的條件下,經過1次粗選、4次精選、3次掃選終獲得銅精礦產品。
經試驗,捕收劑以Z200,用量粗選為20g/t左右時,浮選指標較好。添加水玻璃和六偏磷酸鈉用量均為1500g/t時浮選指標較好。全流程閉路試驗可獲得產率為1.60%、銅品位為20.01%、銅回收率為52.49%的銅精礦。
2、試驗流程2
試驗流程2采用分階段磨礦-脫泥浮選工藝,先將部分易泥化、易浮選的礦物先用起泡劑浮選脫除,然后再磨礦浮選有用的銅礦物,磨礦細度為-0.074mm90%,脫泥部分單獨處理浮選銅礦物,終可脫泥浮銅部分精礦1品位為17.98%,銅回收率為13.55%;再磨浮銅部分精礦2品位為18.16%,回收率達66.63%。總的精礦銅品位為18.13%,銅回收率為80.18%。
綜合考慮指標效果和藥劑成本,選用丁黃藥作為捕收劑,并終確定用量為10g/t;苯丙三氮唑做活化劑,終確定用量為100g/t左右。
對比試驗流程1和試驗流程2可知,在銅精礦品位相差不多的情況下,試驗流程2的銅精礦產率和銅回收率均明顯高于試驗流程1;試驗流程2工藝流程作業相對復雜,浮選藥劑應用較多;試驗流程2為了更好的提高銅精礦回收率,磨礦作業選擇3段磨礦,磨礦細度達-0.074mm90%,比試驗流程1在工業生產中將增加1臺球磨設備,但3段磨礦的處理量經前2次磨礦分選作業已大大減少,工業生產可選擇立式攪拌磨,在運行成本中不占主要消耗;試驗流程2綜合指標高于試驗流程1,更適合用于選礦廠工業生產,綜合經濟效益較高。
通過上述對比,該廠選定了試驗流程2作為后期實際生產,試生產期間,綜合銅資源回收率達到了理想的指標水平,該廠頗為滿意,同時,該工藝也為其他同類礦山提供了經驗借鑒。
選礦工藝設備咨詢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