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鉛鋅礦自投產以來,生產效率較低,遠遠沒有達到預期設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碎礦系統設備陳舊,工藝布置不合理,且無洗礦系統,致使破碎階段經常出現設備管道堵塞現象。通過分析,該廠增設了洗礦系統,并對碎礦系統進行優化改進,徹底解決了以上問題。
1、洗礦工程改造
選礦廠原設計沒有脫泥作業,隨著開采深度延伸和新的采礦方法應用,礦石含泥、含水量明顯增加,以出窿礦石-74μm粒級含量為例,70年代初期為5%~8%,到80年代初期達到10%~15%,含泥量的增加使選礦廠的破碎篩分效率降低,循環負荷增加,生產時間延長。為了維持生產,不得不將碎礦粒度上限擴大到25mm或者更大,1985年底采礦主井延伸后,礦石含泥量繼續增加,整個運輸、碎礦、磨浮生產系統無法正常供礦,生產十分被動。為此,1986年初,選礦廠在破碎作業前自行設計安裝了一套臨時洗礦設施,基本上解決了垮礦、堵礦等問題,恢復了正常生產。但由于受現場高差和場地限制,徹底解決洗礦及泥砂分選是在15萬t金屬技術改造之后實現的。這次改造結合選礦廠生產能力提高,新增洗礦廠房,原有臨時洗礦設施維持現狀不變,新建總有效容積665m3的2座礦倉,原礦經2臺振動給料機分別給料2臺圓振動篩上,在進行篩分的同時沖水洗礦,篩上產品(+6mm)經皮帶集中送中碎前預篩;篩下產品(-6mm)分別進人2臺螺旋分級機進行脫泥,分級機返砂經皮帶與中、細碎產品合并,溢流經2臺旋流器分級脫泥,旋流器沉砂進入1臺高堰式單螺旋分級機進行再次脫泥,返砂到7號皮帶與破碎合格砂礦一起進人磨浮粉礦倉,分級機與旋流器溢流合并為終礦泥。
2、碎礦系統改造
碎礦系統的改造維持原則流程不變,仍為三段一閉路流程,只是增加了洗礦工序,改造后破碎工藝流程見下圖。粗碎設在井下,中、細碎在選礦廠破碎集中廠房中,破碎改造集中對2臺已超期限、過于陳舊的標準型圓錐破碎機和短頭型圓錐破碎機更新,并將原有寬800mm的1號帶式輸送機更換為寬1000mm,同時改造完善部分輔助設施,以滿足改造后日處理礦石4500t的需要。
1、縮小了碎礦終粒度
細碎圓錐改造前后給礦及排礦粒度組成,改造前短頭圓錐破碎機對+15mm粒級以上礦石破碎效率為30%,改造后圓錐破碎機對+15mm粒級以上礦石破碎效率為77.26%,破碎效率提高2.58倍。
2、提高了原礦系列生產指標
采用洗礦脫泥工藝后,不僅有效解決了垮礦、堵礦等問題,確保了生產正常進行,而且實現泥砂分選,避免了對原礦系列生產的影響,提高了生產指標。
由以上改造前后技術經濟指標對比可知,該礦廠針對原存在問題采取的改造應對措施非常湊效,生產系統穩定暢通,更換的新破碎設備高效高產,生產效率穩步上升甚在工況好的情況下超出了預期,該廠對此非常滿意。
更多鉛鋅礦選礦工藝咨詢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