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菌經常會接到一些砂石礦老板打電話來咨詢,“我在哪里發現了礦,能不能馬上給我辦證開采”,他們的心情非常激動,如獲珍寶,并急切著想辦證開采,好像馬上能賺的盆滿缽滿。但是,砂石礦是否具備辦證的條件,有很多手續辦了才能獲得采礦證。
1礦區符不符合規劃?有沒有指標?
砂石菌記得網上曾經說哪個農民在田地里挖到了烏木,價值上億,結果還是上繳國庫了。也有人在哪里撿到了漢代的古董,年代久遠,也無償交給了政府。其實在我國礦產資源和這些東西的屬性一樣,他的所有權不是屬于發現者,而是屬于國家。
和房地產權一樣,采礦權也并不是終身的,采礦權人只是礦山臨時的使用者,它是有期限的,而且按國家規定,只能按權證規定的范圍和礦種進行開采。房地產商建房必須符合政府規劃,商品房只能建在居住用地上,其他用地類型不允許去建住宅樓。采礦權也是同樣的道理,有礦的地方如果不符合規劃性質,同樣不能辦證采礦,用地類型如果是基本農田保護區、生態林區、自然保護區、環保嚴控區等,是不允許隨意更改用地性質和用途的,除非你有足夠的實力疏通幾級政府,調整規劃,但這種做法的代價也非常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其獨特性,大多數的建設和市場行為都受國家的監管和計劃。每五年有個規劃,比如礦產資源,每個地級市每五年都要編制礦產資源規劃,規劃會大致限定全市采礦證的種類和數量,比如建筑用石料80個。80個指標再派放到各個縣,指標用完了,不能再申請新的采礦權證了。有了指標符合規劃還要進行擬設礦權的工作,這也不是個輕松活,先由縣政府召開政府十幾個部門開會,同意將這個礦區納入采礦權年度出讓計劃中,再報到市政府同意,市政府也要召開類似的會議同意,再讓市國土局出具批復意見,拿到這個批文,才是萬里長征步。
2按流程專業辦礦證
采礦權證辦理流程見下圖,要按照流程做各項技術方案和審批,各方案又是一環套一環,地質儲量報告做完才能做開發利用方案,開發利用方案評審備案后,才能進行價款評估,然后才上網掛牌出讓,在這之前,采礦權人都是不確定的。通過網上招拍掛的手續,拍得礦權后,拍得人交完礦權價款后,才基本確定礦權人,但在沒有頒發采礦權證之前,還都不能開展采礦活動。完成招拍掛手續后,還需要辦理恢復治理和土地復墾方案、環評報告、水土保持方案等技術方案,還要繳納恢復治理基金等等手續,才能拿到紅本本。這些程序歷時短則兩三年,長則四五年,需要付出艱苦而繁重的工作。
3辦合適規模的礦證
既然辦個采礦權證這么艱難,那我們應該辦一個怎樣的礦權,才不枉這費盡周折,扒皮刮骨呢?凡事得慎重,尤其是采礦,不講科學,小打小鬧已不符合當今的形勢。采礦是個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如何把風險降到,把回報做到,需要集中很多專業人士的智慧。
礦老板要評估自身發展定位,是做短期的還是做中長線,短期的只能做小型、簡單的礦權,這樣的礦證辦理難度和投資成本也相對小一些,比如說有些建筑用砂開采簡單不需要爆破,而且在縣級可以發證,但礦證的期限有限,多數不超過5年,而且礦產品的單價也多數偏低,所以投資這種礦必須選擇有市場,運輸距離短,收益快的區域。目前國家政策上逐漸不提倡小規模的開采,所以企業需要長遠發展的話還是要投資中大型、附加值高、發展前景好的礦床。
4發展前景好礦種
砂石骨料礦產原料因其銷量大,產量大,而作為市場上為廣泛的非金屬礦的用途,市場空間非常巨大。近些年來是遍地開花,到處都是,目前國家要求“邊開采邊治理”,收取了生態保證金由政府監管,企業更是想治理的心都沒了,“恢復治理”成了一句空頭支票,同時積壓了大量的社會資金。
國家新常態下,一是環境保護是個長期的政策要求,二是民生問題越來越重視,開礦涉及周邊群眾的利益太多。所以這幾年來,隨著新立采礦權證的難度不斷加大,社會資本對礦產這塊的積極態度逐步轉變觀望態度。建議當前有礦權的老板們,把自己的資源把持好,有資源會有話語權。同時把自己的礦山開發好,利用好,把價值發揮到化。原先不能利用的廢石想想辦法做些綜合利用,說不定變廢為寶,同時保護環境,實現價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