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方面改善廢棄礦山生態達到修復效果

    寫作時間:2019-05-26 瀏覽次數:
    四大方面改善廢棄礦山生態達到修復效果。礦產作為我國重要的資源其開采程度越來越高,在礦產資源被高度開采的情況下是礦山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

    礦產作為我國重要的資源其開采程度越來越高,在礦產資源被高度開采的情況下是礦山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這種對生態環境的損害是在礦產開采中不可避免的。

    日前,自然資源部出臺政策,要求對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沿岸廢棄露天礦山(含采礦點)生態環境破壞問題進行綜合整治。到2020年底,全面完成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兩岸各10公里范圍內廢棄露天礦山治理任務。

    本文分享廢棄礦山的危害及如何修復礦山生態。

    廢棄礦山有哪些危害

    廢棄礦山得不到合理的治理,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重要的影響。

    水污染

    礦山采集后關閉礦井會導致礦井內集聚大量的地下水,礦山中的殘留物質對水質造成污染,受污染水的滲入地表并相互流通,導致水污染面積越來越大。

    粉塵污染

    礦山開采會嚴重破壞周圍的植被和生態環境,礦山廢棄之后,大量的碎石、松散礦渣裸露與地表,會造成嚴重的粉塵污染。

    有毒氣體污染

    礦山廢棄后關閉礦井中的有毒氣體無法排出,長久積累的有毒氣體越來越多,一旦出現裂口或坍塌等情況,有毒氣體擴散到空氣中,會對周圍的環境造成污染,危害人體健康。

    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

    礦山經過內部開采后會導致內部空曠,經長期雨淋或內部污水侵蝕,到達一定的程度會造成塌方或者滑坡,對周圍人群的生命安全有著極大的威脅。

    礦山修復技術

    (一)土壤治理改良

    土壤治理改良是礦區生態環境恢復的重要環節也是首要環節,它包括礦區周圍地區土壤質量的治理改善、覆蓋在土壤上的尾礦及廢棄礦石堆性能的治理改良。之所以說其重要,是因為植被的修復必須建立在土壤治理改良取得成效的前提下,否則,礦區土壤種植任何植物都不生長或生長艱難,植被修復將成為不可能。土壤治理改良主要可歸納為三種方法: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

    物理改良:包括表土轉移和客土回填兩種。表土轉移法使用范圍有限,僅用于新開礦山和新建尾渣場,現在廣泛應用在露采鐵礦山的土壤修復工作中。另一種客土回填技術雖然效果明顯,但是費用昂貴。

    化學改良:主要運用化學方法,使用化學添加劑減少或去除污染物。化學修復技術使用時間較早,相對成熟,但要特別注意所使用的化學添加劑不能產生二次污染。

    生物改良:主要是指使用生物方法,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讓殘留在土壤中的污染物被吸收、降解、轉化,使污染物濃度降低,土壤指標恢復到安全范圍內,或是讓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變成無害化,或是讓污染物穩定,不向周圍環境擴散。它的優點是經濟、不會對環境造成再次污染,缺點是修復時間長,使用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受外界環境影響大,修復效果不穩定。

    (二)植被修復

    生態系統的恢復應該以少的投入、短的時間獲得的效益為前提,植被恢復也不例外,應在調研基礎上,借鑒國內外經驗,首先對污染元素進行分析,再對土壤的物化、生化性質進行分析,查明土壤的pH值、土壤含水量、通氣性、土壤氮素及土壤溫度等,進而選擇樹種。另外,礦區污染物與植被的初步研究表明,不同植物對不同污染物有一定的適應性,這些植物多為該種污染物的耐性植物。所以,選擇這些植物要經過大量的選優工作的積累,耗費巨大的時間和精力。植被的修復是礦區生態環境修復的關鍵和難點,只有礦區植被得到修復,才可能使原有的礦區景觀得到恢復。

    (三)植物與真菌的聯合修復

    菌根是土壤中的真菌菌絲與高等植物營養根系形成的一種聯合體。調查英國礦區植物發現,在金屬尤其是重金屬含量很高的礦區,植物非常稀疏。少量生存的植物中多為菌根植物,且與非菌根植物相比生長較好。含有大量微生物的菌根是一個復雜的群體,包括放線菌、固氮菌和真菌。這些菌類有一定的降解污染的能力;同時,菌根根際提供的微生態,使菌根根際維持較高的微生物種群密度和生理活性,從而使微生物菌群更穩定。菌根表面延伸的菌絲體,可大大增加根系的吸收面積,大部分菌根真菌具有很強的酸溶和酶解能力,可為植物吸收傳遞營養物質,并能合成植物激素,促進植物生長。菌根真菌的活動,還可改善植物根際微生態環境,增強植物抗病能力,極大地提高植物在逆境條件下的生存能力。

    (四)礦區恢復

    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是以恢復礦區原有的景觀為終目標,礦區植被得到修復是礦區景觀恢復的一個基本的工作成效。但僅僅礦區的植被得到恢復還遠遠不夠,還需要采取如下工程措施,并和前面的方法和措施相結合,才能使原有的礦區景觀得到恢復的目標早日實現。

    法國Biville石場生態恢復

    1、采礦區生態修復

    坑下開采礦山應采用減輕地表沉陷的開采技術,并推廣使用充填采礦工藝。盡量減少地表沉陷面積,對已造成地面裂縫的地方,應采取廢石充填和表土覆蓋,恢復植被。露天礦開采后,多形成坡度陡的巖石邊坡,以及寬度不大的臺階,因此,在對露天采礦區進行生態修復時,要對其形成的坡面進行不同程度處理,對邊坡坡度大于75°的,在保證邊坡穩定的前提下,進行生態環境修復措施。

    2、排土場復墾

    排土場生態環境修復,首先要保證邊坡穩定,其次采取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主要是植樹種草。對存在安全隱患的邊坡要進行工程措施處理,其主要包括修建攔河壩、削坡開級、修建抗滑樁、深空預應力錨、長錨桿加固等工程措施。排土場植物措施所選擇的植物樹種要抗性強、品質好,栽植樹木的方法主要包括堆土袋、掛網綠化、植生袋、植生盤等。排土場修復為林地時,應在其表層覆土,厚度應大于30cm;若采用坑栽,可在坑內填入少量的客土;在邊坡小于35°的人工挖土緩邊坡地帶可種植一般的林木。

    3、尾礦庫復墾

    進行尾礦庫復墾工作需要在保證其完全閉庫且整個工程設施都穩定后進行,需根據其實際的性質對復墾工作進行調整。無論尾礦為酸性還是堿性,要根據場地的利用方向對其進行深度處理;尾礦中含有放射性、有毒物質時,應根據其含量水平確定是否有必要設置隔離層,并盡可能深度覆蓋;尾礦所含鹽分較大時,應對其進行除鹽處理,或者深度覆蓋處理。同時,要在尾礦庫周圍設置排水設施,排水設施必須滿足一定防洪標準。

    4、排矸場生態修復

    排矸場生態修復的首要工作是對以坡地和丘陵為主的排矸場進行邊坡穩定,主要措施包括水平階整地,穩定坡面,降低矸石山的相對高度。在矸石堆放前,必須對溝底進行推平、夯實處理,堆放矸石以3m為一層進行分層堆放,且臺階的寬度要大于3m。堆放順序為從溝里向溝口進行,層層壓實,同時在溝口設置攔渣壩和漿砌石排水溝。在邊坡地帶以15m為間隔設置導流渠,且層與層之間錯落布設排列呈“品”字狀;其次在排矸場上進行表土覆蓋;根據土壤的性質和當地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植被栽植。

    在礦山開采過程中,大量土地因失去利用價值而成為廢棄地,如露天采場、廢石場、尾礦庫、塌陷區等。礦山修復,是對礦業廢棄地污染進行修復,實現對土地資源的再次利用。

    對廢棄礦山進行生態修復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為此必須要根據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的實際需求制定出完善的處理規劃。對于礦山生態修復必須要遵循其生態修復原理從土壤、植被、生物等多方面進行改善,采用適當的技術措施對礦山生態進行修復,以此來保證礦山生態修復工程進展的順利性。

    本文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