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場生態環境破壞原因/環境保持與改良方法

    寫作時間:2011-05-24 瀏覽次數:
    采石場的生態破壞來源可以分為兩大類:人為破壞和自然破壞。無論是人為破壞還是自然破壞,終將導致植被破壞、土地裸露、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自然景觀受到破壞等一系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2.2.1 、人為破壞來源 1 、基礎建筑物建立帶來的破壞。在采

     石場的生態破壞來源可以分為兩大類:人為破壞和自然破壞。無論是人為破壞還是自然破壞,終將導致植被破壞、土地裸露、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自然景觀受到破壞等一系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2.2.1、人為破壞來源

    1、基礎建筑物建立帶來的破壞。在采石場選址確定后,會在選址處建立一些基礎行建筑物,這些建筑物的建立會使得選址上原有的植物被破壞,減少植被覆蓋面積。

    2、開采所帶來的破壞。在采石場進行開挖石方的過程中,會給生態環境帶來很大的危害。

    開采前,要將欲開挖石方上的植被、軟土進行處理,砍伐樹木,焚燒沒有用途的草木,去出石方上的軟土、松土,這些都會使得植被大量減少,使得土壤的水土保持能力降低。

    開采過程中,會剝離部分表土,從而對原有植被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主要礦層被采空,會造成嚴重漏水和上覆巖土層結構破壞,使植物失去生存條件;大量開采石料,破壞了山體及地表植被,加速了水土流失的發展。開挖坡腳、切削邊坡,造成山體失衡。隨著石場開采的逐步擴展,裸露面將進一步擴大,同時臨時棄土堆表面的擴大亦將增加裸露面,這一切都將加劇水土流失的發生。

    開采過后,在山坡大量堆積固體廢棄物,加重了負荷,導致滑坡不斷發生。有的廢土會被運到河邊直接傾倒,隨著河水的沖擊,這些廢土被沖走,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加上人們對植被等情況不重視,被破壞的植被無法得到恢復,一定程度上使得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惡化、自然景觀受到破壞。

    2.2.2、自然破壞來源

        在采石場進行開采的整個過程中,由于時有降雨,會使得失去植被保護、水土保持能力下降的土壤進一步被雨水侵蝕,造成水土流失。如果遇到暴雨等惡劣的天氣狀況,極有可能造成泥石流,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

    3、露天采石場的生態影響評價

    3.1、生態影響評價導則概述

    對于露天采石場,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非污染性生態影響》這一導則。

    3.2、露天采石場的生態影響評價

    采石的過程, 一般都伴隨著植被的破壞, 表層土體的剝離, 巖石的開采與破碎等過程。這些過程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穩定與良性循環, 產生了一定的環境影響和危害。

    3.2.1、植被破壞

    由于石料的開采,可能會使礦區部分樹木、草地被砍伐,破壞了大面積的植被和地貌景觀。采完之后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恢復,將造成嚴重的土地砂化和水土流失以及塌陷和地表裂縫等嚴重者在雨后導致泥石流和山洪暴發。

    開采區的植被如果遭到破壞,其后果將是很嚴重的,由于開采區一般土質不十分肥沃,植物生長較緩慢,土層較淺,所以植物一旦破壞,將帶來數年甚數十年不能恢復的后果,而且植被、森林砍伐到一定程度,會從一定程度上改變原有的生態,導致大量物種消失。

    3.2.2、水體污染

    在采石場,由于開采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化學與物理污染物,這些污染物會隨著地表水流入到河流或者滲透到地下水中,從而導致河流和地下水受到污染,使得水質下降。另外,有部分采石場位于飲用水源保護區內,開采過程產生的化學和物理污染物對水體的影響更大了。

    3.2.3、土壤破壞

    開采石方是采石場建立的目的,由此可見其對土壤的影響是很大的。主要表現在表土的剝離,巖石被開采與破碎,使得整個土壤的結構和層次受到破壞,土壤生態系統的功能被惡化。當遇到雨水時,會產生水土流失,嚴重時會造成泥石流。這些都使得土壤資源的減少和惡化。

    3.2.4、水土流失

    采石場的建設和運營可以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不僅采石本身要挖山體,而且還要砍伐樹木,剝離表土,產生的廢土、廢石的堆放也要占用一定的空間,這些都可能對植被造成破壞,并造成當地的水土流失。通常情況下,一般采石場毀壞的植被面積大約是采坑面積的五倍左右,可見采石場造成破壞的嚴重性。

    此外,許多采石場由個人承包,石場管理不嚴,盲目開采,只顧追求自身的經濟效益,不但不采取相應的水土保持措施,而且亂倒廢土、廢渣,甚直接倒入河溝,造成嚴重的局部水土流失危害。有的開采業主注意環境保護,又沒有整體的石場規劃,石場剝離表土開采到山頂,造成嚴重的景觀破壞和環境危害。

    露天采石場水土流失的主要特點和危害:

    1)破壞面積大;

    2)流失程度大;

    3)恢復難度大。、

    3.2.5、生物量減少

        由于植被受到破壞,引起了水土流失,這一系列的生態效應終將導致生物量銳減。植被受到破壞,引起水土流失,同時,會導致周圍的生態環境惡化,植物減少,其吸收的二氧化碳、釋放的氧氣也開始減少,對整個生態環境來說是非常惡劣的;同時,植物減少,會導致食草動物開始遷移或死亡,數量減少,肉食動物也引得不到足夠的食物開始減少數量,從而使得物種減少,生物多樣性受到遏止。所有的這些破壞了食物鏈,導致生態平衡受到影響,形成了惡性循環。終使得生物量減少,二氧化碳、氧氣產生量減少,這些對生態環境而言都是不利的。

    4、實例分析

    4.1、工程分析

        基于以上的理論,以下選取某采石場作為實例進行分析評價。

    4.1.1、項目概況

    1、項目名稱、性質、地點

    項目名稱:某采石場

    項目性質:改建項目

    項目地點:廣東省某城市郊區,107國道旁

    2、地理位置

    該采石場位于廣東省某城市郊區,臨近107國道,交通非常方便,離某水庫約4公里

    3、地形、地貌和地質情況

    該采石場地處低山丘陵地帶,場區地形的趨勢是南高北低,西高東低。石場周邊南側點為150.0,西側點為95.0。采石場內由于采石、挖掘地形十分零亂,形成東、西、北三個采石坑口,采石坑口間在中部以南殘留南北向轉接東西向的條形高地,其高地高程為133.0,三個采石坑口坑底高程分別為82.052.059.0,國土資源局確定采石場開采治理范圍為15.68萬平方米。

    4、水文、氣象

    本地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長夏無冬,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根據多年氣象統計資料,項目所在地區多年平均氣溫22.1度,7月份平均氣溫28.2度,1月份平均氣溫13.4度,歷年相對濕度平均為80%,年平均日照1926小時,蒸發量歷年平均為1770mm,平均氣壓為101千帕。歷年平均降雨量為1788mm,年降雨量為2330mm,小年降雨量為970mm,降雨多集中在4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0%左右。其中46月為前汛期,以鋒面低槽降水為多,79月為后汛期,臺風降水活躍,降水強度大,造成地面徑流量大,沖刷力強,易導致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