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主頁 >
制砂設備 > 金屬礦山尾礦利用任重道遠
金屬礦山尾礦利用任重道遠
寫作時間:2014-06-11 瀏覽次數:
次
目前,我國工業固體廢棄物年排放總量約16億噸,平均綜合利用率達到50%左右,其中粉煤灰、煤矸互攀和冶煉渣綜合利用率達到70%,而金屬礦尾礦利用率不足20%,因此金屬礦山尾礦利用任重道遠。金屬礦尾礦綜合利用的主要途徑是尾礦作為二次資源進行有價金屬組分再
目前,我國工業固體廢棄物年排放總量約16億噸,平均綜合利用率達到50%左右,其中粉煤灰、煤矸互攀和冶煉渣綜合利用率達到70%,而金屬礦尾礦利用率不足20%,因此金屬礦山尾礦利用任重道遠。金屬礦尾礦綜合利用的主要途徑是尾礦作為二次資源進行有價金屬組分再選回收利用,生產附加上值較高的大宗建筑材料,進行采空區、塌陷區充填,用于無害化農業土壤改良、化肥生產和生態環境修復等。每一種有較高社會經濟效益的綜合利用的方式,都是基于一些新技術和新裝備來實現的。如尾礦再選,是基于超細磨礦技術裝備、高效選礦藥劑、高效分選設備來實現傳統技術無法回收的低品位有價金屬礦物的利用;高附加值建筑材料是基于非金屬材料制備、高溫熔漿人造材料的技術和裝備,實現尾礦的商品化利用;尾礦充填和無害化農用,是基于尾礦高濃度輸送技術和裝備、低成本無污染的尾礦膠結新材料以及化肥生產、土壞改良技術而得以應用。
綠色礦山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單從技術解決方案的角度來說,技術工藝是關鍵,設備是手段。從礦山生產現狀看,綠色礦山建設是要解決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技術創新問題。我國礦山行業目前的資源綜合利用率為40%左右,比世界先進水平低20-25%;單位產量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高20%,尾礦年排放量3億噸,占用土地和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這足以說I明我們的差距,技術與裝備對綠色礦山建設的科技支撐能力不足。此外,我國礦產資源分布的特點是貧礦多、富礦少,小礦多、大礦少,共伴生礦多、單一礦種少受這種天然條件的制約,我國綠色礦山建設的困難和壓力也是很大的。
加強綠色礦山建設技術創新努力方向首先應該加強找礦研究,找到規模大品質好的礦是前提;其二要加強國產大型化、自動化
礦山設備研制與推廣應用,這是高效節能的硬件保障;其三是加強綜合利用技術研究與應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產出效益,這是可持續綠色礦山建設的基石;四是加強低成本、無污染的綠色技術在礦山生產和環境治理、修復方面研究應用,如生物技術提取有價金屬、處理礦山酸性廢水和受重金屬離子污染的土壤等。
在模式創新上,應該力求完善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鏈條,實現資源和能源在更大范圍和更長產業鏈的循環利用,提高效率和效益。以下是冶金工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模式,可以為我們建設綠色礦山提高綜合利用水平提供參考思路。實際上一些金屬礦山伴生的稀貴金屬可以在冶煉加工時提取出來,所以在礦山生產過程中關注目的礦物回收的同時,也應該加強稀貴金屬資源的綜合回收。
上海東蒙路橋
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產品有:顎式,反擊式,圓錐,沖擊式
破碎機,碎石機,
制砂機等破碎機設備。本公司具有多年生產銷售歷史,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結合國內外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