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官山老采區細菌浸礦工業試驗

    寫作時間:2018-08-01 瀏覽次數:
    1、浸礦地區概況 浸礦地區為松樹山5米礦段的老采區。地表已陷落,原礦體屬于接觸帶中的高中溫熱液交代礦床,礦石屬于硫化礦中后期氧化階段。硫酸鹽化較劇烈,物相組成復雜,包

    1、浸礦地區概況

    浸礦地區為松樹山5米礦段的老采區。地表已陷落,原礦體屬于接觸帶中的高中溫熱液交代礦床,礦石屬于硫化礦中后期氧化階段。硫酸鹽化較劇烈,物相組成復雜,包括地表覆蓋物和殘留礦石兩部分。地表覆蓋物有鐵帽、紅土層和黃色粘土層,鐵帽含銅品位0.2~0.5%,粘土層含銅品位0.2~0.25%,均屬低品位礦。由于品位低,金屬賦存條件復雜,尚不能被目前采選工業所利用。在殘留礦中原生硫化礦以黃鐵礦、含銅磁黃鐵礦為主,占34.2%,氧化礦(包括次生硫化礦及氧化銅)占35.1%。鐵帽含銅約占30.7%。

    松樹山早在唐代已開始開采,礦體內留有大量空洞,5米以上曾用崩落法進行開采,故頂盤及地表覆蓋物均已陷落。覆蓋物疏松利于滲水,這是浸礦的有利條件。不利條件是:地表不平整,布液不均勻,殘留礦石被覆蓋包裹,菌液難于進入。

    2、工藝流程

    利用生物的催化作用將硫酸亞鐵氧化成硫酸高鐵浸礦液。采用噴灑布液法,將菌液灑到地表滲濾場,通過地表覆蓋物和殘留礦石滲濾浸礦,浸出液由原來采礦坑道聚集在水倉,用耐酸泵揚地表。富銅液進入鐵置換柱進行鐵置換,產生粉狀沉淀銅;尾液配酸后注入細菌再生池,充氣繁殖細菌將Fe sup 2+ /sup 氧化為Fe sup 3+ /sup 制備菌液。菌液和多余尾液混合調酸后再揚地表噴灑浸礦。貧礦液化為補充水返回淋浸(圖1)。

    細菌參與硫酸高鐵溶浸尾砂的工藝流程如圖2所示。

    含銅尾砂有浮選昆砂、重選尾砂和礦泥三部分,均是目前處理的對象。

    浮選尾砂,粒度為99%-20目,滲濾性好,可直接單獨溶浸。

    重選尾砂,粒度為-2毫米者約占95%,滲濾性更好,可直接單獨處理。

    3、銅的回收

    經吸附稀有金屬后的尾液含銅約2~1.5(克/升),采用鐵或廢鐵置換沉積法使銅呈海綿銅回收。置換過程的操作條件為:

    A.置換液含銅越高越好,含鐵應盡可能減少,pH=1.8~2.0。

    B.當溶液pH在1.5左右,銅濃度在2~4(克/升)時,耗鐵比為銅的2~2.5倍。當pH為2左右,銅濃度較高時,耗鐵比銅的1.5倍。

    C.置換時間與溫度、廢鐵質量和數量、溶液酸度及置換式有關,一般在溫 20℃通氣情況下,6小時即可置換完畢。

    D.置換后立即排放尾液,調節尾液中Fe sup 2+ /sup 濃度和酸度回作細菌培養液用。

    4、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稀有金屬的總回收率75~80%,銅的總回收率70~75%(出率75~80%,沉淀率90~95%)。海綿銅含銅60~65%,每噸礦料耗硫酸40~45公斤,每噸銅耗鐵2.5噸折算純金屬每噸銅的成本為2000元。

    本文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