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頭是高樓房脊,光鮮亮麗,低頭則是磚瓦碎塊,廢墟滿地。有城市基建發展的地方,離不開建筑廢棄物。它是避無可避的環境問題,造成了安全隱患,土地污染,空氣污染等多方面消極結果。然而,當科技與工業進行了思維碰撞,建筑垃圾也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建筑廢棄物,大都市里的“流浪兒”】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高速發展,高樓大廈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那些被代替的舊有建筑物以及被傾倒的建筑垃圾并沒有幻滅在日新月異的景象當中,反而“流浪”在道路兩旁、外郊荒地等公共區域。曾經功勛卓異,也撐起過樓房骨架,如今卻被指責為侵占耕地、影響土質、造成粉塵污染的一大元兇。
據統計數據得知,一方面,我國每年澆注的商品混凝土約15-20億立方米,以砂石骨料占比商品混凝土總重量的70%來計算,每年需開山的采石約為11-14億立方米;而另一方面,我國每年廢棄商品混凝土量已達到約600萬立方米。經過對比,一邊是大量開采山石、淘挖河砂、掘坑取土,水土流失日益嚴重,資源消耗愈加迅速,一邊則是無節制的傾倒建筑廢棄物,侵占耕地,污染環境。負負并沒有得正,反而造成了翻倍式的消極影響。
【再生骨料,東山再起的“可塑之才”】
顯而易見地,資源置換成為處理建筑廢棄物的好方法。統計結果表明,建筑垃圾若以質量計,廢棄混凝土約占48.35 %,廢磚石塊約占37.42 %,僅這兩種廢棄物即占建筑垃圾的約85. 77 %。因此,它們成了資源置換的一大突破口,也是再生骨料的核心部分。
再生骨料的壓碎指標基本滿足我國現行的建筑用卵石、碎石國家標準(GB/T14658–2001)Ⅱ類骨料要求,且其吸水率也要大于天然骨料。雖然在表觀密度和堆積密度方面有所降低,但是加入調配合適的添加劑,可使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性能達到甚超越普通混凝土。
再生骨料作為“可塑之才”,是廢棄混凝土經過破碎、清洗、分級后按一定比例與級配混合,可代替砂石等天然骨料的綠色材料。該方式實現了建筑廢棄物的再加工,使其成為可利用的新型建材產品。既節約資源又清潔環保,以再生骨料為核心的綠色商品混凝土取得了建筑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雙贏勝利。
【廢棄混凝土進化史,重工移動站】
為使廢棄混凝土成功“進化”為再生骨料,的破碎工藝不斷精進。從破碎腔型、沖程再到載荷環境,技術工程師優化著破碎產品,使其能夠適應大塊的堅硬物料。此外,針對地形復雜、環境受限的特殊情況,公司推出的移動站可以靈活應對。
鑒于組合多樣、機動靈活、迅速作業等優勢,移動站常被應用于建筑垃圾破碎的項目當中。它增加了大處理量型號,根據需求調換主機后可適用于高難度的現場情況。此外,該破碎系統無需基礎安裝,大大縮減了準備周期,能夠快速作業,及時轉場,節約成本。擺脫地理環境限制是移動站的另外一大優勢,使它能夠安置于復雜多變的工業固廢處置區域,無需搭建過長的生產線。
更多行業信息可以點擊右邊的在線聯系進行詳細了解。歡迎來考察,選購設備!0513-827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