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未來具備很大的投資前景

    寫作時間:2019-05-25 瀏覽次數:
    建筑垃圾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越來越受到關注。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未來具備很大的投資前景。近年來,全國各省各地都相繼出臺了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的政策措施,未來建筑垃圾資源

    建筑垃圾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越來越受到關注。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未來具備很大的投資前景。

    北京市海淀區建筑垃圾將全部地資源化!

    海淀已經成立了年消納能力70萬噸的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廠,轉變建筑垃圾以填埋為主的現狀。未來海淀區政府投資項目產生的建筑垃圾將不再外運或填埋,而是在區內地再生成為建筑材料,利用率可達95%。

    昨天,記者來到海淀蘇家坨鎮南安河村,數座苫蓋了綠網的渣土和建筑垃圾堆映入眼簾,數輛挖掘機正有序進出,將建筑垃圾運生產車間,進行資源化再處理,終制作成建筑骨料,用于河道治理、道路鋪裝、公廁改造等。海淀區城管委負責人介紹,拆違、棚改等項目會產生大量建筑垃圾,過去一般都會用填埋、外運等方式處理。為了減少二次污染,提高資源化利用率,海淀區正探索搭建建筑垃圾閉環資源化管理模式,實現政府投資項目產生的建筑垃圾全部地資源化。

    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海淀區將通過搭建“多點小型模塊化處置+臨時設施處置+固定終端規模處置”的循環利用綜合處置體系,實現建筑垃圾的源頭減量和后端資源化處置,變廢為寶,應用到區內市政工程中。其中,多點小型模塊化處置適用于棚改一級開發過程中,能地處置,極大減少倒運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如四季青鎮寶山村拆除現場小型模塊化處置設施已于去年8月投產,今已處理建筑垃圾13萬噸。臨時設施處置適用于成分相對單純的建筑垃圾,占地更小,更加靈活,可配合臨時設施,對建筑垃圾進行前端分類處置,蘇家坨鎮南安河村的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廠屬于臨時設施。

    同時,在海淀區循環經濟產業園再生能源發電廠西側,海淀區正在建設建筑垃圾循環利用綜合處置項目,將建設兩條固定式建筑垃圾處置生產線及一條爐渣處理生產線,設計處理規模每年100萬噸,含爐渣處理規模約每年7.2萬噸,力爭明年投入運行,取代臨時處理設施。預計到2020年底前,海淀區將實現區內政府投資項目全部納入建筑垃圾閉環資源化管理體系。

    南京要讓建筑垃圾成為“放對位置的資源”

    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如何將這些“資源”有效利用起來?南京市建委發布《關于促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實施意見(試行)》(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對拆建垃圾、工程泥漿、工程渣土和裝修垃圾這四類建筑垃圾提出了相應的處置和資源化利用途徑。

    據悉,《實施意見》從實行建筑垃圾分類處置、加快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加強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管理、推廣應用再生產品以及制定和落實企業扶持政策5個方面制定了20項具體任務。具體包括實行拆建垃圾資源化利用、推進工程泥漿干化處置、加強工程渣土綜合利用、試行裝修垃圾資源化利用、科學編制設施規劃、加快推進設施建設、推進源頭減量減排、加強建筑垃圾收運管理、建立信息平臺、建立再生產品目錄庫、編制應用技術規程、制定再生產品補貼政策、設立審批綠色通道以及培育典型示范企業等方面任務。此外,《實施意見》還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大力宣傳引導、加大執法力度和強化監督考核等四項保障措施。

    記者了解到,為落實《實施意見》任務要求,有關部門目前正在制定拆建垃圾資源化利用方案編制制度,明確房屋拆除和工程招投標中資源化利用管理要求,設立審批綠色通道。工作目標確定為到2020年,基本建立建筑垃圾收運、處置及再生利用體系,達到省高質量發展目標要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位于全省前列。

    目前,南京市已完成資源化利用設施布點選址工作,擬布點19處固定式資源化利用設施廠。南部新城固廢利用加工廠等3處資源化利用廠正在運行,紅山路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和玄武區建筑廢棄物處置2處資源化利用設施已完成廠房建設、正在組裝設備,其余10多處資源化利用設施廠正在開展前期工作。
     

    廣西柳州:建筑垃圾“重生記”!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顯示,建筑垃圾我國每年產生約18億噸。隨著城市建設與改造的提速,建筑垃圾污染和垃圾圍城問題日益嚴峻。

    到2020年,我國建筑垃圾產生量將達到26億,2030年更將達到73億噸。從資源化利用來看,我國建筑垃圾綜合處理利用處于較低水平。2017年我國產生建筑垃圾約24億噸,其中進行資源化利用的僅約1.2億噸,利用率僅為5%左右。相較于發達國家對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率,我國還有很大差距。處理方式仍處于粗放的填埋和堆放階段。

    1噸建筑垃圾可生產多少再生骨料,產生多大經濟效益?

    建筑垃圾生產為骨料的轉化率可達85%,1噸的建筑垃圾可產生0.85噸的再生骨料、0.01噸廢鋼,其余為其他垃圾。再生骨料的銷售價格約為天然砂石材料售價的60%左右,能夠有效降低40%以上的建筑成本,在成本上占有很大優勢,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標準約為30元/噸。

    此外,利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可生產強度為C30(混凝土抗壓強度)以下的再生混凝土、再生環保透水磚和砌塊、再生干混砂漿,其再生產品不僅能夠滿足強度要求,而且透水性較好,具有較高的性價比優勢。與簡單堆放和填埋相反,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還可減少50%的一氧化二氮、99.3%的氮化物28%的一氧化碳排放。

    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市場進入環保新藍海

    全國人大代表李寶忠在5月9日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讓建筑垃圾再利用見到效益》中呼吁:“進一步健全我國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制度,強化對產、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正向激勵!”

    據有關行業協會的統計資料表明:每一噸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約可生產標磚243億塊、混合料3600萬噸,減少取土或代替天然沙石1000萬立方米,節煤270萬噸,新增產值84.6億元,創造巨大經濟效益。

    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如何將這些“資源”有效利用起來?各省正在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發展:

    廣西柳州:建筑垃圾“重生記”

    在廣西柳州裝配式建筑現代化產業園,工人在生產新型輕質隔墻板(5月21日攝)。這種產品是再生骨料經過加工生產出來的,具有抗壓能力強、墻面平整度高、隔音隔熱性能好、施工速度快等特點。

    近年來,廣西柳州市積極發展建筑垃圾循環利用新興產業,先后建成柳州市移動式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基地、柳州裝配式建筑現代化產業園,昔日令人頭疼的建筑垃圾“變廢為寶”,經再利用生產出新型輕質隔墻板等綠色環保產品。

    河北石家莊:建筑垃圾變身透水磚!

    為積極助推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石家莊市城管局不斷在探索城市精細化管理與實現海綿城市“滲、滯、蓄、凈、用、排”功能的結合點上下功夫,牽頭研發了國內首條復雜成分建筑垃圾處理系統,并于2019年取得國家實用新型。

    石家莊市政建設總公司打造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項目——制磚機生產線。利用該建筑垃圾再生技術,可生產出融入了海綿城市理念的透水磚類產品。這些透水磚類產品,可使雨水迅速滲入地下,補充土壤水和地下水,保持土壤濕度,改善城市地面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條件,同時可有效減輕城市排水和防洪壓力。

    石家莊市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項目于2016年3月正式啟動,打造出了這條國內首條成分復雜垃圾資源化再生利用生產線,石家莊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項目設計產能建筑垃圾處置生產線1000噸/小時,制磚機生產線生產標磚18000塊/小時,水泥穩定土生產線600噸/小時,年處理300萬方垃圾。值得一提的是,年處理建筑垃圾300萬方意味著,每年可節約垃圾堆放占用土地600余畝,少開采天然砂石500萬噸,對打造循環經濟、促進綠色發展具有良好的示范和推動作用。

    上海: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9%!

    15日,上海市虹口區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突破了RDF的技術瓶頸,實現了資源化利用率超過99%,超過發達國家處理水平。

    虹口區結合場地實際情況,在距離居民區不到200米、面積僅12畝的場地內,不擾民,無揚塵、異味及噪音。因地制宜,大膽創新,打造出與旁邊彩虹灣“網紅公園”融為一體的“網紅”垃圾資源化處置。

    近日,該已突破技術瓶頸,完成RDF工藝流程的試運行,達到建筑垃圾99%的資源化利用率,已超過德國、日本和新加坡的處理水平。

    如今,在國外發達國家的觀念里,建筑垃圾作為可以循環再利用的材料,其經濟效益日趨顯著。例如在德國,有200家左右的建筑垃圾處理企業,年營業額可達20億歐元。換算一下,如果我國建筑垃圾數量到2030年接近73億噸,這有望拉動價值3000億到4000億的資本,可見建筑垃圾處理以及與再生資源的有效利用具有客觀的經濟價值。

    近年來,全國各省各地都相繼出臺了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的政策措施,未來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還具有更大的市場潛力,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