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來自中國砂石設備的信息表明,近年來我國砂石業整體保持穩定發展勢頭,天然砂石的開采、使用得到控制,人工(或機制)砂石逐步進入市場。人工砂應用市場的擴大也表明我國砂石業整體水平在提高。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人工砂開始研究使用,今不少地方已有了一定數量的專業人工砂生產線,但業者及相關企業常存有一些疑愿,希望得到解釋與指導。近年來,人工砂專家陳家瓏一直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針對人工砂石業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系統地回答了各地砂石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同時提出了解決的途徑。
在2002年2月1日起實施的國標GB/T《建筑用砂》中,增加了人工砂種類,確定了人工砂的定義、技術要求和檢驗方法,規定了凡經除土處理的機制砂、混合砂都統稱為人工砂。提出了混合砂要執行人工砂的技術標準和亞甲藍試驗方法,為解決河道挖砂的廢石處理找到了出路,為合理利用石粉打下了技術基礎,同時,保證了人工砂的質量。這為人工砂的發展開創了新的局面。
在已有的工程實踐中,用人工砂已配制出了從C10~C70的普通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泵送高度達400米;配制出跨度達64米的預應力混凝土粱。在試驗室設計強度Cl00的人工砂混凝土90天實際強度達到155兆帕。人工砂已開始應用在混凝土結構、砂漿和制品中,上海較高的建筑經貿大廈使用的是人工砂混凝土。
事實上,早在19%年,北京建筑工程學院與北京市城建一公司合作,在甘家口危改小區4號樓住宅工程上應用了三河的石屑人工砂;北京市建工集團三建也曾把三河的石屑人工砂應用在森德散熱器廠工業建筑和其他道橋等工程上,使用面積近萬平方米,不僅在當時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目前工程質量良好。但為什么一直沒有推廣開,主要阻力來自習慣勢力的影響,源自對人工砂的認識不正確和沒有標準,人工砂由于其顆粒級配、粒形和顏色都與天然砂有明顯的不同,大多數的使用單位還不接受人工砂,只要有天然砂存在,人們還是習慣用天然砂。
目前國內優質的人工砂生產主要有3種形式,一種是開礦產石的同時專門生產人工砂,這多屬于大型企業(即年產砂石100萬噸以上),質量較好,數量有幾百家;一種是在河道里用卵石生產機制砂,或配以少量天然砂生產混合砂,這多屬于中型企業(即年產砂石50萬噸左右),質量有好有差,差別較大,數量也在幾百家左右;再一種是利用各種尾礦生產的,其中主要是各地生產石灰石碎石后的石屑或石粉,經過簡單再加工和篩分,或直接利用,這多屬于小型企業(即年產砂石30萬噸以下,甚幾萬噸),質量有好有差,差別很大,數量達近萬家。
國標允許使用人工砂了,但大多數的人還是容易接受由鵝卵石破碎的機制砂或與天然砂混用的人工砂(即混合砂),這是因為這樣的人工砂外觀與天然砂無明顯差別,多數人還認為是天然砂,使用上按天然砂控制,推廣較容易,但由于人們對機制砂與天然砂有一定的區別,而人們在配制混凝土時還按天然砂的方法設計,沒有抓住人工砂的特點,多數混凝土攪拌站也未能感到人工砂的優點。
使用由石灰巖類(包括其尾礦)生產的人工砂比較困難,因為,其外觀與天然砂明顯不同,特別是干法生產原狀人工砂(只要石粉含量在10%左右時)看上去像都是石頭粉(或土)一樣,使人心生疑慮,實際上,如果檢測一下,石粉含量并不很高,只要大膽正確使用,能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