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場傳統篩分理論和工藝回顧

    寫作時間:2011-09-01 瀏覽次數:
    篩分過程分為分層和透篩兩個階段,物料分層是完成篩分過程的條件,物料透篩是篩分的目的。物料在篩面上受篩面外力的作用處于一定的松散狀態,使每一顆粒物料都能獲得相互位移所必需的能量和空間,以保證細粒順利透篩。實際的篩分過程是大量粒度不同、粗細混

    篩分過程分為分層和透篩兩個階段,物料分層是完成篩分過程的條件,物料透篩是篩分的目的。物料在篩面上受篩面外力的作用處于一定的松散狀態,使每一顆粒物料都能獲得相互位移所必需的能量和空間,以保證細粒順利透篩。實際的篩分過程是大量粒度不同、粗細混雜的散狀物料進入篩面,只有一部分顆粒與篩面直接接觸,而接觸篩面的這部分物料中,又不全是小于篩孔的細料,大部分小于篩孔的細料,分布在料層的各個部位,但是由于物料與篩面作相對運動,篩面上的料層被松散,大顆粒本來存在的顆粒間的較大孔隙被進一步擴大,小顆粒穿過孔隙進入到下層;由于小顆粒間孔隙小,大顆粒不能穿過,因此大顆粒在運動中位置不斷升高。

    于是,原來雜亂排列的粒群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析離,即按粒度分層,形成小粒在下、大粒在上的較規律的排列。

    這樣,小于篩孔的細粒得到透篩,實現了粗細粒的分離,即完成了傳統的“精確篩分”過程(分離粒度和篩孔尺寸相一致的篩分過程)。所謂“精確篩分”也不是所有小于篩孔的細粒都透過篩孔成為篩下產物。細粒透篩時,雖然顆粒都小于篩孔,但它們透篩的難易程度不同。

    實踐證明;顆粒越小于篩孔,透篩越容易。和篩孔尺寸相近的顆粒,即粒度等于篩孔尺寸四分之三的顆粒,在可篩性上稱為“易篩粒”。粒度小于篩孔但又大于篩孔尺寸四分之三的顆粒,稱為“難篩粒”。而且“難篩粒”的直徑越接近篩孔尺寸,其透篩的困難越大。這也可以從F.摩根森(Mogensen)所提出的物料理論透篩概率(戶)的公式加以說明。戶二·(a--d2)二(1一號):(卜1)式中口——篩孔尺寸;d——顆粒尺寸。從公式(1—1)可知:d較。值越小時,物料理論透篩概率越大,而d和凸值相接近時,物料理論透篩概率幾乎接近零,也即很難通過篩孔。因此,傳統的“精確篩分”需要制備較長的篩面(如7—9m),才能達到較高的篩分效率。而對潮濕細粒物料(如煤)的篩分幾乎是辦不到了。因此,傳統的“精確篩分”在篩細粒(6mm粒級以下篩分)或潮濕物料時經常堵塞篩孔,嚴重影響篩分生產過程,即使采用不同篩型的篩子也無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