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莞石排鎮的村邊曠野中,梳理著一片棕紅色的砂巖,好像巨人們隨手灑落在人間的積木。數百年的滄桑歷史,鑄了鬼斧神工雕琢過的筆直而陡峭的巖壁。
傳說中,古時的工匠們總喜歡挖鑿一些紅色砂巖條石,打磨之后,乘船順著東江水路,賣到珠三角各地,建建筑或者用于其他用途。
解放后,南方政府曾經從此處采掘砂巖,并曾經用于建設的南越墓。
現在,由于環境等諸多問題,早已停止了開采,面對著一泓泓清幽的水塘,靜靜地注視著日月的變遷。
現在,石排鎮古采石場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東莞僅有的幾個帶有古意的旅游資源之一,但是并沒有正式開發成為旅游景點。
從明朝到現在,官方曾四次禁止開采燕嶺古采石場上的紅巖石,燕嶺地區明朝時已有官辦和私辦的石場,大批石工長駐該地大量開采,并地加工成各種建筑材料,供附近各州、府、縣建衙署、坊碑、橋梁、道路、海防設施等需用,后由于需要保護地方環境,明朝崇禎元年,時任東莞知縣李模下令禁采。
次禁采則是在清乾隆時期,石岡(石排古稱石岡)士人黎之綱上書地方官府,再次禁止采石。清朝末年,石場停止生產。
建國后,為適應大規模水利建設需要,石排公社在燕窩嶺脈段復辦石場,爆破開采塊石,供建筑涵閘及堤基需用。
20世紀80年代,由于周邊農村大量建房,政府出資建立采石場,承包開采,年產紅石塊約4500立方。由于礦石開采破壞資源生態,1980年,政府下達不準開采的文件,保護生態資源環境。
99年,石排鎮人民政府發文再次禁止開采燕嶺紅石。
采石場石料資源以及旅游資源的開發一直以來是個矛盾的課題,解決這個問題,除了需要考量周邊居民的意見以外,還要綜合考量地區周邊配套等一系列硬件條件設施。